应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进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组教学主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基础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们不仅掌握英语相关知识,而且要理解英语学科所传达的思维品质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协助学生学习知识,训练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支架式教学理论视域下的范例式教学方法就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理论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Vygotsky(1978)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Bruner & Ross(1976)首先提出了“支架”一词的理论概念。Bernie Dodge(1995)认为“支架”其实就像人们在建造房屋时搭建的脚手架一样,它是一种临时结构,在“房屋”建造完成时需要将其拆除。当教师和学生要完成一个任务,考虑到任务的难度,有些学生无法单独完成时,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促使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使学生逐渐具备独立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脚手架”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吴锦程,2003)。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支架希望达到的理想目标即教师以学生的能力为基础搭建不同程度的支架,在老师和伙伴的帮助下,学生能实现适应其学习发展的知识建构,当教师撤走支架时,学生能做到独自完成任务(张国荣,2004)。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合作、交流等因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达到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高艳,2012)。
林跃武、胡勇(2010)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对每个环节都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搭脚手架阶段的目的是围绕学习主题构建概念支架,之后带领学生进入情境,紧接着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们根据教师启发逐步思考,独立探索相关内容,之后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自由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在评价阶段综合多种教学评价模式对学生成果进行评价。
自从支架式教学理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后,关于支架式教学的研究就一直在进行。支架式教学理论已经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阅读、词汇、写作、听说等。范例式教学作为支架式教学理论的代表之一,在英语写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申倩,2016)。朱玲(2016)指出,支架式教学由五个环节组成:一是搭脚手架,二是进入情境,三是学生独立探索,四是协作学习,五是效果评价。五个环节中的前两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教材提供的资料和情境来实现,因此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们的英语能力。
2.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2.1 视说课
1)搭建支架:在进行视说课前,教师围绕学习主题介绍基本词汇,基本句型以及特殊需要注意的句子,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建立概念框架。
2)创设情境:通过介绍视频材料中的语境将学生引导到特定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观看视频的兴趣。
3)独立探索:学生在观看视频材料时,独立完成表格填空等材料内容的相关任务,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进一步了解视频材料中口语应用的场景以及语言表达的内容。
4)协作学习:在观看材料之后,学生通过所学习到的内容,以小组为形式进行口语输出,进行口语协作练习,从而可以模仿视频中的对话,并且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应用。
5)效果评价:口语练习后,同学之间以及教师对其进行点评,积极表扬与问题点拨相结合,从而树立学生口语表达的信心,同时纠正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2.2 阅读课
1)搭建支架:在阅读课教学中,学生阅读文章前,教师通过词汇练习介绍文章中的关键话题词汇,从而为阅读搭建支架。
2)创设情境:通过对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文章中的情境,并且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3)独立探索: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进而培养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技巧,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之下,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对知识进行内化,对英语概念进行构建,同时获得在英语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协作学习:在基本阅读任务完成后,教师布置进一步的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对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展开讨论。
5)效果评价:教师给予适当的点评,促使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2.3 写作课
1)搭建支架:在写作练习开始之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一些写作中关键词汇和句型的习题与活动,从而为学生搭建起文章写作中必要的支架。
2)创设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写作场景中,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以及语言表达输出的愿望。
3)独立探索:学生根据给出的话题进行充分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协作学习: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写作任务,结合前期教师给予的写作支架,进行小组间的讨论,总结出文章写作的场景,框架以及思路。
5)效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写作给予总结和点评,对于所学充分鼓励,对于问题及时纠正,并进行相应的写作框架总结。
2.4 听说课
1)搭建支架:教师根据英语听说的学习主题建立相应的概念框架,让学生了解听力材料以及后续的口语表达所应用的场景,使学生对主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和学习。
2)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所设情境,教师通过布置一些听力任务设置悬念,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设的问题和概念框架的某一环节之中。通过任务的约束,促使学生能够认真倾听,达到锻炼听力能力的目的。
3)独立探索: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进行独立探索和思考,总结听力材料中的核心词汇以及句型在口语表达中的应用。
4)协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通过口语对话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口语能力。
5)效果评价:口语表达结束后,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以及教师评价。课程传授完成后,应该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由此分析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找出不足进而改进。
3. 支架式教学的影响
支架式教学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与建构性,同时也看到成人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在“教”与“学”之间找到了合适的连接点(平衡点)。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的。正如Stone(1993)指出的:支架式教学“倾向于减少儿童对成人教导的被动接受”。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可以从实践,从学习具体经验开始,但是不可能事事均从直接经验开始,间接经验的学习仍是很重要的。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主动建构。采用支架式(scaffolding instruction)教学方式进行英语课堂教学,通过预热(etudes)、探讨(exploration)和独立探素(excursion)等步骤,并在探讨(exploration)阶段中融入展示(presentation)和评价(evaluation)内容,让学生在每一步英语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并解决问题。
支架式教学集合多种教学优势于一体,通过深入的引导与分析,使学生能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产生深刻的认识,对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融入到现有教学环境中,这便能够有效地提升英语教学的整体性。因而成为现代中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架式教学模式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模式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是传统教学理念以“教”为中心,向以“学”和“导”为中心发展的基本理念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