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物理课堂,让学生“做主”——物理组教学主张
首页 教学成果 物理课堂,让学生“做主”——物理组教学主张

物理课堂,让学生“做主”——物理组教学主张

2025/3/5 10:03:20

总书记对全国教师提出努力做“四有老师”的工作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特色。结合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物理组提出的教学主张是物理课堂,学生“做主”,努力研究培养学生从“爱学”、“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物理学科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提升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结合多年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以课例为载体、以学生为对象、从案例研究入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对于学生“做主”,我理解有两层含义:一是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二是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这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教师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快乐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主张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建立“课前-课上-课后”一体化课程体系,“课前”为达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在设计上要包含“学生做一做”环节,学生动手用家里的瓶瓶罐罐来做物理实验。将实验前置从而初尝物理新知,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筛选出能够自我掌握的知识以及困惑的知识点。“课上”教学时教师通过设计探究活动,解决学生的困惑点、重难点及易错点。“课后”任务单要能起到“讲-练-会”的目的,以达成教学的闭合。因此课后作业,要改变以往的题海战术,重点培养物理思维。通过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规律的本质。因此在作业上尝试采用科学小论文、创新小实验等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对物理现象进行自主的分析和研究,并大胆猜想,积极主动地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为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有位学者曾说过“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使学生知道“土做”实验魅力,杨振宁说过:“自制的仪器永远比买来的好。”通过这样一体化跟进,不仅达成了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汽化和液化》这节中水的沸腾为例,论述“课前-课上-课后”一体化课程体系的落实。

1、关于水沸腾时的现象,只要学生认真观察即可得到结论,这样的问题可以采用课前任务单(见附件1)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养生壶烧水时的现象,并尝试利用文字将其叙述下来

2、关于“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在课堂上,发挥团队优势,学生自主探究。同时突破这一难点,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以问题形式推进,排除学生在探究时所遇到的障碍,问题设置为:

1)实验器材应该如何组装?

2)为节约能源又节省时间,使水尽快沸腾的方法?

3)观察家中的锅盖上为什么会有小孔呢?

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方式解决后,实验小组进行仪器选择及组装。

教师引导本实验中要观察气泡怎样变化、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变化。在学生实验时,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探究,教师组织巡视,实验小组将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并仿照晶体熔化图象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图象并交流分享。对照记录表格内容及图象分析得出规律。

问题1.沸腾前液面和沸腾时液面情况如何?说明沸腾这种现象是剧烈还是平稳?

问题 2.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况如何?说明沸腾在哪些部位发生?由问题1、2学生轻松得出沸腾定义。

问题3. 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分别如何变化?由此总结沸腾的特点。

问题 4. 沸腾后移去酒精灯,沸腾是否继续进行?说明沸腾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由以上问题分析后总结出沸腾发生的条件,从而水到渠成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3、课后任务单中,除纸面作业外,布置趣味小实验——纸锅烧水,根据课堂学习的知识,思考纸杯能烧水的原因。

物理是一门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这点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中体现尤其明显,大部分是日常生活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把来自生活的感性认识升华到对物理概念、原理和定律的理性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这样的“课前-课上-课后”一体化课程体系使教学连贯,学生的自主性能够得到最大的体现,实现物理课堂学生“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