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独具南湖实验特色,探究体验式教学 ——生物组教学主张
首页 教学成果 独具南湖实验特色,探究体验式教学 ——生物组教学主张

独具南湖实验特色,探究体验式教学 ——生物组教学主张

2025/3/5 10:01:47

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学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设计、制作和改进,进行物化成果,将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等要求。可以看出新课程凸显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更加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为此,生物组全体教师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以“体验”为核心的生物学教学主张:以生物学课程知识为依托,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在吃透教材与摸清学情的前提下,对教材资源二次开发中,教师注重从学生视角出发,创设真实或可重复的体验情境,帮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能力,并获得情感共鸣。

以下是我们生物组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几种实践案例:

1.生活中的体验式教学,让学习更有“生活味”

科学源于生活,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生产实际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入手,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从而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教学难点轻轻松松得以化解。

课例1: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复杂且精妙,但却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对细胞如此微观的结构不能有很直观的感受,因此针对细胞结构的相关内容特策划让学生亲身体验模拟制作细胞的结构模型。从展示制作的细胞模型来看,学生不仅正确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而且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材料的选择上大胆创新,除了传统的彩泥和超轻黏土外,纤维、种子、水果、浆糊、牙签……生活中各色各样的材料让人眼前一亮,都成为同学们制作模型的热门材料。学生通过模型制作,将细胞“微观”化为“宏观”,清晰认识其内部结构,这是一次成功的体验式学习实践。

课例2: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

动、植物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滴加液体不同,植物细胞滴加的是清水,而动物细胞滴加的是生理盐水,很多同学知道现象但不清楚原因。教师们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例如,放学乘公交车时,车头的位置人很多很拥挤,但车尾的位置人相对较少较宽松,那你会往哪里走呢?”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会很容易想到往人少的地方去,从而降低人员密集度。有了生活经验的启发,学生再回过头思考“如果把动物细胞放在清水中的话,那么水会往哪里流呢?”就会很容易回答出,水一定是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中流动,那么动物细胞最终就会涨破。

课例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是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材中在该部分利用图文的形式介绍了草履虫污水净化和赤潮现象,但这部分素材很多学生并未亲身经历,只能在此基础上有一个初步的认知。而酵母菌作为一种单细胞真菌,由它制成的发酵食品是我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像包子、馒头、面包都离不开酵母菌的发酵,所以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蒸馒头、烤面包的生活实践,得知酵母菌是如何使面团不断发酵,变成松软、可口的馒头和面包。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

这样,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问题学习知识,就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有很多生物学问题,从而把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而不单纯是为了应付考试。

2.实验中的体验式教学,动手又动脑

实验情境是可直观感知的情境,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实物的真切感受,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课例4: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实验类知识很有效的途径。基于教材中的“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这一实验,组内的教师们积极开发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在网上购买黄粉虫,让学生实际利用已学到的探究方法来进行实验的设计,在实验中边看、边想、边实践。想一想教材中有关内容的描述,想一想教师课堂上的讲解,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实验,通过实验体验增进对课本中所学探究实验的理解,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思维在体验过程中逐步养成并愈发成熟。

3.研究性学习中的体验式教学,问题的自我解决

研究性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倡导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自主选题,重在体验中学习的学习过程。生物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就是在生物学教学中,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对于具有研究性的生物学问题、生命现象,予以探索和解决,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研究,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在科学态度、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

课例5: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侧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教材中涉及到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三个,属于多因素的对照实验,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的铺垫下,学生具备理解该实验的能力,但如果仅停留在表面,则会忽视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才可能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此外,组内教师们在本节内容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延伸,组织了题为“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从问题的讨论、分析甚至结论的得出都交给学生来完成。整个过程先是由教师为学生配置相关实验材料,然后指导全体学生基础实验操作,学生在此基础上,让小组成员讨论决定研究方向、尝试新课题、设计实验,、分配任务,并给予学生长达2个月的观察记录时间。学生经过充分的栽种实践,通过解决实际产生的问题,在不断的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内化实验方法并逐步培养起科学探究的能力。

4.角色扮演中的体验式教学,妙趣横生

表演情境是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利用角色转换产生的新异感激起的强烈情绪,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之中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课例6: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的变化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教学中,肉眼不可见的染色体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很难想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对此,教师设计了一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的变化”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染色体的复制与均分过程。

在活动中,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不同小组成员扮演形态不同的染色体,每组成员扮演两条相同的染色体。教师通过提供指导卡片,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角色及其功能。活动开始时,学生扮演的染色体成对排列,随后在指导下完成复制及均分。教师实时引导并纠正学生的动作,确保每个阶段的变化符合细胞分裂的过程。

这种方式将抽象的细胞分裂过程具体化,不仅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刻理解染色体复制和均分的动态变化,体会到了生物学现象的趣味性,还促进了团队合作。

5.走出课堂的体验式教学,回归自然

生物学科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应该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带领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

课例7:调查校园内的生物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课,如果让学生单纯阅读教材也可以理解此部分内容,但却会使学生失去体验的机会,容易对枯燥的方法理论的文字描述产生厌烦情绪。基于此,组内教师们根据学校实际,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生物种类的实地调查,并在调查完成后,及时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的调查方法和步骤,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整理,并按撰写调查报告。

其中,叶片是植物分类的很重要的一个依据。为此,在学校组织的徒步活动中,因时因地地展开了“叶的千姿百态”、“采集植物叶片并制作标本”等活动。学生在路途中随机采集观察到的植物树叶标本,并在后期根据所采树叶进行观察,查阅所属的植物类别,按照叶形、叶缘和叶脉等特点对植物进行分类。学生在调查和观察的基础之上,对植物器官的认知,分类的依据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

课例8: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虽然草履虫很微小,但并不难获取,如果能亲眼观察到草履虫的结构以及它的运动等功能,学生获得的鲜活知识将记忆深刻。于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南溪湿地实际调查,采集草履虫,让学生把真实的草履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再针对性地进行重点引导和关键提示,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课例9: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是教学重点,通过直接讲解虽然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但属于被动接受。因此组里的教师们在课外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农博园去参观热带雨林馆和景观植物馆,亲眼观察到了很多在东北地区很难见到的一些绿色植物以及它们的种子,学生在充分感官体验下对种子植物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学习的效果一定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将概念、原理的讲述设计成多种类型的体验活动,用“心”去捕捉和创设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尽可能去自主体验,从而生成知识和能力。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出的“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的课程理念的有效实施途径。

生物组教师期望通过上述种种教学活动,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动手能力以及创造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既是长春南湖实验中学的办学宗旨,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