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教学案例《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首页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教学案例《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2025/3/3 11:56:33

课程标准中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这一节的要求是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本节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重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完整的浮力的知识体系。另外,物体的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可以使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激发对科学知识的求知兴趣。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对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大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错误性对很多学生有了主观想象力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取的策略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的指导下,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活动、思维、表现空间,引导式的展开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以上的策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媒体系统设计为幻灯片、多媒体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的综合运用。

让学生亲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浮沉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学生的研究过程提供资源、展示动态变化及无法直接观察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1、课前三分钟:由学生自行查找关于浮沉条件的小故事:孔明灯的由来引入课题。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以及资料收集、整理能力。

(二)自主交流  理论提升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

通过活动,可提高学生共同参与程度,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通过举例实验得到:“物体的自重和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都不是决定物体浮沉的唯一因素,而是由他们共同作用来决定的。然后在回过头分析,上课开始时做的三个乒乓球在水中的实验,得出三个球重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学生实验的同时,初步打算利用手机拍摄小组实验情况,同步到大屏幕进行共享,以缩短小组成果展示时间。)

(三)学以致用  联系实际

应用一:轮船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轮船的发展历程(图4)

提出问题:密度大于水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如何能让其浮在水面上呢?

进行学生实验:怎么让土豆浮在水面上,学生挖空土豆(图5),并在土豆中盛放螺母直至土豆下沉。

结合学生的实验体验提出问题:土豆下沉说明这个土豆船有承载的限定,引出排水量的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排水量的动画展示以及轮船的浮沉变化。

应用二:潜水艇

多媒体演示:潜水艇工作的动画,让学生分析它的工作原理:“潜水艇是怎样实现下沉和上浮的呢?”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应用三:热气球

学生讨论分析热气球工作的原理。这部分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展开讨论、自制孔明灯的过程,进行学习目标的完成。


【教学反思】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一节课的开始,以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并让学生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物体的浮沉条件。然后以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土豆船”,分析轮船的工作原理,这样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在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后,引导学生分析潜艇、热气球、孔明灯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物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注重多媒体技术在物体教学中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物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本节课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轮船的发展历程、潜艇的浮沉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认识潜艇的浮沉原理,也能使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三)在教学中安排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思维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以演示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教材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这节课基本达到预期目的,但如果在密度判定浮沉的问题对学生再加以扩展和强调,使时间适当的后移,更加合理的安排好时间分配,会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