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阅读,让历史生动 ——历史组教学主张
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能力的前提,是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次能力的基础。历史阅读能力有两重含义:一是对专业历史资讯的理解能力,二是对有用历史资讯的洞察力。前者指对历史知识的接收,即能读懂;后者指对历史知识的筛选,即能够找出重点难点,整理出线索等。今天以阅读表达能力,作为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出于以下两方面的思考;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是中考对于考生的基本要求。长春市中考历史学科完成了国家考试办的审核任务。在这份能力考查单(附录部分)中,我们看到国家考试办公布的基础能力与高阶能力,都指向了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过去几年我一直从事初三历史教师的工作,在实践当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学生的现有阅读与表达能力与国家考试办的要求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以2020年中考22题民生问题为例,材料部分既有古文材料,要求论证观点。又有当今时政,要求献计献策。看似文字量减少了,但是每道题的设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都更进一步。归纳、比较、概括、论述,能力要求层层递进。这就造成学生在审题和答题环节中无法避免地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审题和答题恰好是阅读和言语表达能力的一种体现。所以选择这样的一个话题,有益于我们之后的中考复习。
另外,我们认为阅读和表达能力也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2002年起,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历时两年的时间,制定了一份基础教育“21世纪学习框架 (Framework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框架中提出了人才培养的18种要素。而沟通交流能力与创造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协作能力一起,被称为4C核心能力。(附录1)随着时间推移,几乎所有人一致同意4C是21世纪最重要的技能,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所以,我们认为言语表达能力不仅是中高考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阅读和言语表达能力呢?我们历史备课组做出了这样的回答。
一、以兴趣为基础的自主阅读训练
如何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我们提倡教材三步自主阅读法。初读课文结构,构建信息框架——细读课文正文,侧重圈点勾画——精读课文内容,学生生成问题。
在阅读之前作为教师,我们将引导学生架构出阅读目标。比如“假如你是博物馆解说员,你要向来访者介绍北京人,你需要介绍哪些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以板书辅助学生搭建出重要信息框架,学生根据阅读目标和信息框架,可以提高阅读质量,凸显阅读价值,并掌握阅读基本方法。
细读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符号做圈点标注,记录主干性知识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追问和求索。学习过程中,建议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等进行“头脑风暴”。
精读阶段是基于解决疑问进行的内容再阅读。精读是要带着热切解决问题的态度和目标再次阅读教材,并把阅读范围扩大到教材引用的各种历史材料、图片,甚至课外读物等。精读阶段重在强化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在阅读行为上,一方面强调学生做阅读笔记及重要标注,另一方面强调双泡图、桥型图等思维图的使用。以此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二、以兴趣为基础的演讲能力训练
开学之初,刘波主任为文科组布置了课前5分钟演讲,希望借助课前5分钟演讲为学生搭建抒发自己,表现自己的平台。最初,历史组经过研讨,我们认为历史学科的课前演讲应该不拘泥于形式,学生自选主题。只要是和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就可以大胆的呈现在历史课堂当中。正因为没有形式内容的拘束,所以在公开课上我们看到了2班的原始社会rap,也看到了17班的历史剧荆轲刺秦王。也正是这些精彩的瞬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无限可能。
实践中,我们发现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课前演讲,虽锻炼学生言语表达,但却存在与课程内容割裂,甚至存在影响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弊端。于是,我们便开始思考如何将学生自主阅读内容与课堂演讲相联系的方法。接下来,我们打算随堂选题,与随课选题相结合,指定历史小讲师。小讲师针对随堂问题收集资料,建构框架,阐述个人见解。例如,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我们讲到铁制农具的出现,教师会追问,在人类历史上由生产工具所命名的时代有哪些?这些时代人类的生产能力怎样?生产工具又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通过层层追问,引发学生思考总结,然后,在下节课中,随着历史小讲师的课堂分享,学生们依次追述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农业发展状况。自然推论出生产工具变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论。当然这个过程很难一蹴而就,我们要给学生耐心,允许他二次三次讲述丰富他的演讲。
我们也计划今后加入学生互评的过程性评价。制作学生的课前演讲评价单,让学生为演讲者打分。倾听者在复述打分过程当中,也会提升自身的言语和表达能力。在打分卡中,我们可以加入延展性的内容:针对小讲师的讲述,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交流,或者你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引发更多思考。
三、以兴趣为基础的写作能力训练
言语表达能力是我们训练的第1步,我们最终要把它落实到书面表达上。历史文本阅读能力的深层次要求是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提升历史素养。美国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在《世界历史》中把历史写作分为描述性写作、陈述性写作、评论性写作等几种不同形式。
为此我们历史组的老师们经过讨论选择了一些有趣的历史话题供学生进行习作。
比如描述性写作:请你描述北京人的一天。请你为河姆渡人设计菜谱。
陈述性写作:“对现存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存在许多不同的见解,叙述并评论两种本书中未曾提到的观点。”
评论性写作:请你为秦始皇、汉武帝撰写墓志铭,并比较两位历史人物的在治国理政上的异同之处。
应用性写作:百家争鸣,各有所长。假如请你管理班级,你会采用哪家学派的观点?先阐明该学派观点,然后谈谈你运用该学派观点管理班级的具体方法。
历史阅读是学生开启历史学习之旅的第一步,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历史阅读是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提升品德修养的必经途径;历史阅读能力是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教师应紧紧依托课程标准的指导,依靠教科书,依据未来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帮助学生实现高效阅读,实现可持续发展。
附录一:
教育部关于中考“能力培养”考察的要求
基础能力:
1. 辨别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
2. 区别历史叙述、历史解释;
3.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4. 辨识不同史料类型及其价值,解读史料,能够运用史料实证和解释历史;
5. 再认再现和重构历史时序、历史空间;
6. 合理、正确地理解历史;
7. 根据历史事实进行历史叙述。
高阶能力:
1. 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分析;
2. 从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角度进行历史解释;
3. 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方法认识历史;
4.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探究与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判断和说明历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