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生活体验和化学课堂的双向迁移
首页 教学案例 生活体验和化学课堂的双向迁移

生活体验和化学课堂的双向迁移

2025/3/3 9:57:07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将课堂变为解决现实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和问题。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体验融入课堂学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论述中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事物进行探寻,实现生活体验和化学课堂的双向迁移。

要喜欢一门学科,首先得能感受到这门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我认为对中学生来说,这门学科对学生的性格养成有很大的正向影响。不懂化学的人,把这门学科叫做“理科中的文科”,认为大部分知识都要去死记硬背。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对的,也没有真正的走入化学的学习。简单来说,化学学习的过程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一个认知过程。就是学生对世界万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双向的体验和迁移,需要实践和学习良好的契合。这个学习过程赋予学习者的体验和感受,是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性格和意志,会坚强、会客观、会主动、会坚持、会细致、会思考、会总结、会迁移。这些化学学科的魅力,在课堂上,需要老师去代替无声的书本为学生们演绎、传达。而孩子们呢,需要用心去体会,去迁移,不去把最终的成绩看成最重要的收获,因为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有很多的收获,我想,这就是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

在讲课的过程中,常会依据我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去充实课堂内容,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养成学习联系生活,把复杂的知识具象化,下面是基于此种教学设计对学生的调研:

同学甲:“说到我们的化学课堂,我有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我们在学到第六单元,就是碳单质那里,我们需要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性质和用途。刘老师在讲到金刚石用途的时候,他就给我们讲述了他童年时期的糗事。他当时偷偷拿着家里的玻璃刀,在自家窗户上划来划去,一会儿敲下来一个正方形、一会儿敲下来一个三角形。在他父亲的教训下,他终于知道这玻璃刀的刀头很硬。然后我们也就印象极为深刻的了解到了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然后在后面的学习中,发现类似这样的知识点,我们根本不需要再去反复练习了,刘老师小时候那淘气的样子完全可以脑补出来,也真的感受到化学知识也是非常有趣的,也会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自觉的去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

“我们在学习到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那里,其中有一个实验,是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如果刘老师只说这两个化学名称的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感觉到有点陌生和潜意识的抗拒,觉得好难记。可刘老师在课上说了,这个反应可以迁移到生活中,可以自制汽水饮料。我这一听就来了兴趣,后来自己的实践中,发现稀盐酸其实和家庭生活中的食醋化学性质是相似的,然后碳酸钠其实就是纯碱,可是家里当时没有,然后我自己查到,碳酸氢钠也就是小苏打家里是有的,加热就会变成苏打,也就是碳酸钠。但是为了口感,我就直接使用的小苏打、白醋、还有水果味的硬糖、白砂糖,混合之后,真的制成了碳酸饮料。在这个过程中,我其实也学会很多,那些之前自己认为难记的化学用语,通过自己的实践,不但全部记住了,连他们的俗名和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实验都弄明白了,我想这就是老师所说的双向迁移吧。”

“学到《水的净化》那里,说到硬水软水那个知识,老师引导我们联想家里的烧水壶,说如果用来煮自来水的话,里面的白色物质就是水垢,那自来水应该就是硬水,也告诉我们如何用肥皂水来检验软水或硬水,我回家后马上就实践了,为了实验的严谨性,我还注意选用了大小相同的杯子,加了等体积的水,然后加入等量的肥皂水进行了检验,后来考试题里居然也有这种实验题考查思路,就是要控制变量,答起来就感觉很自然,很顺手,就像用笔在答题卡上重新描述了一下实验。”

其实对于学生来说,生活经验或者说生活体验与化学学习的双向迁移是学生最能体会得到的迁移。其实在设计一节课的过程中,我们南湖实验整个化学组也是在理论支撑下进行的。其实这里所说的迁移,是对现代认知迁移理论的一个本土化结合。结合现在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有三个主要方面可以借鉴。

一、一切有意的学习均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整个学习过程都存在迁移。这个过程可以是学生自发的,也可以是老师引导的,总之不能将知识教的过于死板;

二、既然新旧知识之间存在联系,迁移必然表现为双向,有正负迁移之分。这个就需要教师的正向引导了,不能让学生在自主迁移的过程成,形成对知识的误解,并不断的错误的巩固和深化;

三、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稳定性、清晰性、概括性和辨别性有关。这些因素学生拥有的程度和层次不同,这也需要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有一个既宏观又细微的把控。

例如我在设计第二单元制取氧气时,围绕实验室制取氧气这一核心,设计了20多个问题,在授课的时候进行高密度的挖掘引思,使学生能对本节课的知识有全面透彻的理解。等到第六单元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时候,学生就能够自主进行知识和学习的迁移。

这里的情景就是指某个场合的具体情况和景象,就是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强调智能 的发展、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社会信息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一种开放的双向探讨。融合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和指导学习行为的教学方法。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教学案例,是王德峰教授提到过的。北京语文有这样一道题,冰融化了以后是什么?一个空,大部分孩子都填了,水。可是有一个孩子写了,春天,冰融化了以后是春天。这是应试和教育的碰撞吗?我反而觉得这是教育成功的体现,那是怎样的心境和心灵能够这么接近自然之美。所以听到这个之后,我就在想,我的教学,一定要给孩子们一个生活的体验,或是双向的反馈,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到快乐,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所以在设计情景的时候,“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是不能搬进课堂的。这个情景要真实,要具备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学习情景越真实,学习主题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就越能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从而打到教学的预期目的。还有就是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景中来解决问题。而所有情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让设计的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情景形成共振。所有设计情景的目的是激发。激发孩子们自己探索和思考的欲望。